在教孩子「愛自己」之前,我們更希望他們先學會「愛家人」,懂得欣賞身邊最親近的人,學會以愛為榮。
某天,一位爸爸載著女兒上學,停在校門口時,看到女兒一下車就有同學迎上前打招呼,他欣慰地想:孩子的社交能力不錯呢! 晚上他提起這件事,女兒卻說:「同學只是因為看到我坐計程車來學校,覺得好酷!」 「那妳怎麼回答?」 「我說:因為我爸是計程車司機呀!」女兒開心地說。
幾天後,她在公園認識新朋友,還特別指著停在路邊的車說:「那就是我爸的計程車!」
孩子的話語中沒有一絲羞赧,只有驕傲。她以爸爸的工作為榮,因為她看見的是一份努力、溫柔與愛。
對孩子來說,重點不在車子是什麼品牌,而是——坐在駕駛座上的,是她最愛的家人。
【理解孩子的需要,是每個大人共同的學習】
也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:
一位父親為了孩子的學業嚴格要求,孩子因為太累趴在桌上睡著,沒想到這一睡竟成為永遠的分離。後來才發現,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,是導致悲劇的原因。
如果我們願意多一些理解、少一些苛責,或許憾事不會發生。
學會「好好聽孩子說話」,才可能真正與他們同行。理解,是愛最溫柔的起點。
【有所管,才有機會教;有信任,才有教育的可能】
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人權保障,這當然是好事,但我們也擔憂,在一些討論中,我們是否不小心將「尊重」與「放任」混為一談?
老師希望教導孩子,但卻擔心被誤解為過度干預;家長希望孩子更有紀律,卻怕被貼上「不尊重孩子」的標籤。久而久之,大人不敢說、老師不敢管,孩子卻失去了清楚界線的引導。
教育現場不是只有課業成績,更多時候是在教孩子學會「對自己負責」、學會「與他人相處」、學會「尊重與包容」。
在學校,我們仍相信:「有溫度的界線、有尊重的引導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。
|